English

一块电池,烧瘫一个发达国家:侥幸心理是数据安全的最大隐患!

近日,国家信息资源院(NIRS)位于韩国大田的数据中心突发火灾,火势持续 22 小时,导致 647 套关键系统宕机,波及全国约 40% 的数字政务服务。这场事故被认为是韩国史上最严重的数字基础设施灾难之一,其破坏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震惊全球信息技术与数据安全领域。

一、回顾:22 小时火灾引发全国“数字停摆”

9 月 26 日晚,一块 UPS 锂电池在迁移作业中突然起火,引发火势迅速蔓延。由于机房电池与服务器距离仅约 0.6 米,且消防方式受限,火情持续了 22 小时才得以完全扑灭。这场火灾造成:

● 384 组电池、740 台计算设备被毁

● 647 套关键系统被迫下线(占全国约 40% 政务服务)

● 96 套系统彻底损毁,恢复需数周时间

更严重的是,这些关键系统并未实现真正的“异地双活”或高可用架构。一旦核心数据中心瘫痪,其他站点无法自动接管,导致包括数字身份、邮政银行、国家法律数据库、应急救援定位在内的大量服务全面中断,机场旅客滞留、支付系统中断、紧急服务瘫痪。

二、事故背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这场灾难的起点是一块老化的锂电池,但真正让它演变为全国性数字事故的原因在于基础设施与灾备体系的“短板”:

设备老化 + 维护滞后
涉事电池已使用十年之久,早在去年就被建议更换,但因预算原因一再拖延。

机房布局缺乏安全冗余
电池与服务器间距离低于安全标准,也没有有效的防火隔离措施。

灾备体系缺失
NIRS 运营三大站点,但“异地双活”仅停留在部分存储和备份层面,业务无法快速接管。

业务高度集中单点
超过 647 套系统集中在一个机房,一旦受损,牵一发动全身。

灾难响应能力不足
事故发生后,恢复率三天仅 9.6%,凸显应急机制的薄弱。

可以说,这不是一场单纯的火灾,而是一场“基础设施和灾备体系不完善导致的系统性崩溃”。

三、警钟为谁而鸣:这不仅是韩国的问题

事实上,类似的事故并不鲜见。2021 年 OVH 数据中心火灾,导致数百万个网站瘫痪;2022 年 Kakao 板桥数据中心火灾,数千万用户受影响。

而在中国,随着数字政务、金融科技、医疗教育等行业的高密度上云与数字化转型,数据中心也面临着类似的风险隐患:

● 关键系统过度依赖单一数据中心;

● 备份只做“存储”,未实现业务级接管;

● 缺少灾备演练和应急预案;

● 异地容灾、双活架构缺失或“名存实亡”。

这意味着,一场看似偶发的事故,也可能成为压垮企业或政府机构数字基础的“黑天鹅”。

四、从灾难中学习:构建坚实的数据灾备体系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保护与灾备厂商,鼎甲科技长期关注并服务政务、金融、能源、医疗等关键领域。在这类事故中,有几个核心经验尤其值得中国企业与机构警醒和落实:

建立多地容灾架构,拒绝单点依赖

● 关键业务必须部署在至少两个地理隔离的站点;

● 通过“两地三中心”或“异地双活”实现业务自动切换;

● 站点之间需具备高带宽、低延迟的数据同步机制。

 

做到“备份”更要“可用”

● 不仅仅是定期备份,还要具备快速恢复能力;

● 确保在主中心故障时,分钟级完成业务接管;

● 备份系统本身也要具备容灾机制,避免“备份也瘫”。

 

数据合规与跨境监管

● 从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库、虚拟化平台到云平台统一保护;

● 确保备份数据经过加密、去重、完整性校验;

● 支持多级恢复:文件级、系统级、业务级。

 

加强灾备演练与预案管理

● 建立年度或季度灾备演练制度;

● 模拟火灾、断电、网络中断等多种场景;

● 检验灾备系统在真实压力下的可行性与恢复效率。

 

安全与运维协同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必须定期巡检、更新老化设备;

● 严格落实 UPS、电池、消防等安全标准;

● 建立应急响应团队,明确分工、定期培训。

五、一次事故,或许能拯救更多企业

这场韩国数据中心火灾,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警报”,提醒所有依赖数字基础设施的机构和企业:
没有完善的灾备体系,再先进的数字化也是“空中楼阁”。

 

数字安全不是“万一”的保险,而是“必备”的基础设施。

只有将“备份”“容灾”“业务连续性”纳入企业战略级规划,才能在面对不可预测的灾难时——不慌、不乱、不停。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