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上云 = 安全无忧?别等数据丢了才明白“共担” ≠ 兜底
发布人:Marketing 发布日期:2025-07-30 11:58:42 点击数:34
你是不是也听过这种话:
“放心啦,我们的数据已经上云,云平台怎么会出问题?”
但等真出事的那天,才会发现:
数据丢了没人赔,更可怕的是没法做恢复,
云平台管 “小区” 的安全合规,
但数据的 “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隐私安全”,客户有责任看管。
责任共担是什么?不是兜底,是划线
几乎所有主流云平台都在强调:
“安全是我们和客户的共同责任(Shared Responsibility)”
可这个 “共担”,你了解清楚了吗?它的意思其实是:
云厂商:我把云平台建得稳稳当当
你自己:数据、配置、备份,自己有责任看好!
看看云厂商自己如何定义
以下是各大云厂商的 “责任共担模型” 原文摘要,我们摘录出来让大家直观看清:
Amazon AWS
“Security and compliance is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between AWS and the customer.” 客户负责包括数据、身份、访问控制、加密与备份。。
https://aws.amazon.com/compliance/shared-responsibility-model/
阿里云
“阿里云负责云平台安全,客户负责自己的数据、应用、账号与备份。” 阿里云安全白皮书:
https://www.aliyun.com/page-source/common/security/co-responsibility?spm=5176.28427363.J_VshFjtGaN4Lp1EIkaKAD4.1.21837287khQUw6
华为云 × 中国信通院
“客户需主动规划并验证数据保护与恢复能力。” 华为云安全责任共担模型 2.0:
举个通俗的例子:
这就像:
开发商给你建了一个高档小区:房子质量过硬、门窗结实、围墙高、保安站岗。
但你家里的金银珠宝、证件、重要文件,还是要你自己上锁、备份、保管。
云平台尽可能做好安全,但它也没法保证承诺替你保管 “贵重物品”。
责任共担三大幻觉,坑害企业
太多人在上云后陷入一种 “理所当然” 的错觉:
❌ “大厂不会出事”
❌ “平台自带备份”
❌ “出问题肯定能赔”
醒醒吧,现实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 云厂商连你删了文件都不知道
● 快照默认没开,或者仅保留少量快照,历史数据难以追溯
● 合约条款写得明明白白:“客户负责数据保留与恢复能力”
真实事故比你想象得多
谷歌云误删 UniSuper 事件
2024年,谷歌云因操作失误误删 UniSuper 养老金基金账户,导致 62 万用户数天无法访问退休账户,引发投诉和信任危机。部分数据因无备份永久丢失,造成业务中断。若采用 3-2-1 备份策略,损失本可避免。
国内某共有云服务中断事件
2023年,国内某公有云因访问密钥异常中断服务1小时41分钟,影响金融云等客户,引发投诉。虽无明确数据丢失,业务中断凸显备份必要性。
你真正要问的不是云稳不稳,而是:
“如果我删错了文件,能不能几分钟内恢复回来?”
你需要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
● 能自动备份
● 能多云互备
● 本地有副本
● 一键快速恢复
● 不依赖排队、不求助客服、不靠人品
鼎甲方案,帮你把贵重物品装进保险柜
我们不仅提供简单备份,而是构建了一个覆盖云上、云下、跨云的 全栈灾备体系。核心目标是:“数据必须能回来,业务必须不中断。”
一、自动云上备份
● 支持主流云平台(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的一键接入;
● 虚拟机、数据库、对象存储等多种资源类型定时备份;
● 精准策略控制:按日、周、月自动生成多版本快照;
二、跨云互备(多云冗余)
● 腾讯云 ↔ 阿里云、华为云 ↔ AWS 等异构云之间实现数据复制;
● 当主云平台出现故障或账号异常时,可快速从其他云恢复;
● 有效降低“单一云”风险,避免平台宕机或数据锁定导致业务瘫痪。
三、本地副本保护
● 将云端数据同步至企业自有机房或私有云存储;
● 数据独立保管,不受云厂商账户、策略变更影响;
● 支持物理隔离,防勒索攻击和云端误删。
四、应急接管(业务连续性)
● 通过鼎甲 DBackup DRO 平台,实现本地秒级接管云业务;
● 无需等待客服响应,宕机时业务仍持续运行;
● RTO(恢复时间目标)≤ 10分钟,RPO(数据丢失目标)≈ 0。
云平台很强大,但它的责任止于围墙之外。
真正的底线,是:你的数据,必须能回来。